只做名義上的父母會毀了孩子

本文Tag標簽:親子溝通??

  當一對夫妻結婚生子后,自然而然地有了新的稱謂:爸爸,媽媽。這樣的稱謂是由于子女的出生而產生的,是非選擇性的無條件的稱謂。很多父母雖然被稱為爸爸、媽媽,但很遺憾,他們不過是名義上的父母而已。這里,我想說的并不是“只有培養(yǎng)出優(yōu)秀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。”我想強調的是,身為父母,是否具備了真正的父母應具有的心態(tài)。許多人以為有了子女后,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責任感,然而生活中,我們隨處可見到很多的反例。對于爸爸、媽媽的稱呼聽多了,有些人只是對名字本身產生了熟悉和習慣,而錯把熟悉本身當成了責任感。尤其雙薪父母,因為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,很容易成為名義上的父母。

  如果父母的生活對孩子沒有什么影響的話,那么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父母都是無所謂的。然而,所有的子女在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前,都需要在父母的呵護、幫助和關心下成長??赡苡械母改笗f,不管誰帶孩子,只要帶好孩子不就行了嗎?沒錯,無論由誰來帶,只要能帶好孩子就是幸事。然而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,只要有父母存在,別人是無法全權主導帶好孩子的。帶孩子的人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義務上都是有限的,內心也不會有和孩子長久生活的想法,因此是很難帶好孩子的。如果沒人行使主導性的養(yǎng)育責任孩子就有可能停留在邊緣地帶。只做名義上的父母對孩子來說,容易引發(fā)如下的問題。

 1.兒童依戀問題=對他人和社會的信賴問題

  兒童依戀問題是最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之一,但并非單指我們經常聽說的“反應性童年依戀障礙”。反應性童年依戀障礙只是在依戀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最糟的結果,實際上兒童都有可能發(fā)生或大或小的依戀問題。

  依戀是通過與父母的關系形成的信賴。如果兒童在與父母的關系中無法產生正常的依戀,兒童對于他人和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就會降低,會害怕接觸外界,由此引發(fā)兒童的不安全感以及其他問題。兒童在接觸幼兒園、學校等新環(huán)境時很難適應,這時的兒童非常依戀媽媽,與媽媽的分離會產生分離性焦慮的情緒反應,無法與同齡兒童正常交往,表現為過度的固執(zhí)或隨心所欲,或是無法表達自我意愿,被別的孩子牽著走。也就是說,如果孩子遇到的是名義上的父母,那么就無法與這樣的父母產生信賴,因此表現為過度小心或是萎靡不振,或是自己想要解決所有事情的頑固狀態(tài)。

 2.情感性問題

  有的兒童從父母處得不到應有的關愛,會借由電腦游戲、玩具、貪食來填補情感上的空虛。不僅如此,因為沒有堅實的后盾,所以無法做出符合年齡的適當的舉動??偸菚@得焦慮不安,無法平靜下來,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,總是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,也不會按時回家。有的孩子甚至會在外面四處找朋友,對于回家根本沒有興趣。

  3.父母的控制權喪失

  名義上的父母,容易喪失控制權。即使是很小的事情,孩子也不會和父母合作,父母不得不和孩子進行拉鋸戰(zhàn)。雙薪父母的時間本來就很緊張,如果總是經歷這樣的拉鋸戰(zhàn),對于父母來說,養(yǎng)育孩子已經不再是喜悅,而變成了苦役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回答您!